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

殺雞的艱難(下)

厥兜政府斷真係有搞 
耕田人家早有出頭
毋使等到涯亦下已經六十出頭
轉業忒慢死忒早
轉業忒慢死又還忒早

翻譯:
這些政府若真的有搞頭
耕田人家早就出頭
不必等到我現在已經六十出頭
轉業太慢死太早
轉業太慢死又還太早


-交工樂隊 〈夜行巴士 記一位老農的心情 〉

5月7日在立法院舉行的雞肉品嘗記者會。
烈日當頭,立法院康園餐廳旁,搭起了舞台和棚子,擺著一盤盤雞排、白斬雞各式雞料理。來自全台各地的養雞協會幹部齊聚一堂,等著農委會主委等官員來臨。

每逢禽流感疫情趨緩,便是農委會、中央畜產會、養雞協會舉辦雞肉品嘗會的時刻。疫情使得雞價暴跌,官員們就只能對著鏡頭大啃雞腿,來刺激買氣。


和量議熟識的幾位雞農,也從彰化北上。一群六十歲上下的叔叔伯伯,見了面除了抱怨「每年都這樣來一次,實在受不了」,又罵政府施政不力、禁宰活禽政策大有問題,就是討論著,最壞的情況,如果繼續賠錢下去,真的要離牧,還有什麼轉業的可能。

有人說,正想著要把水簾式雞舍改成菇寮,反正都是密閉式空間,原理應該相通;也有人說了,最近開始和太陽能公司合作,把雞舍屋頂用來裝太陽能板,種電的收入也還算不錯。

但隔行如隔山,在這個轉業太晚、離死又太早的年紀,雞農們心中的算盤日日夜夜的撥,卻人人沒把握。

記者會結束後,陳保基走下舞台,四處跟雞農們寒暄。有幾位雞農對著陳保基說,「艱苦啊,真的艱苦」,陳保基只笑著說,「你們不是都開BMW、開賓士?」,馬上就笑著離去,繼續在冠蓋雲集之間周旋。

一位雞農也許聽見我們談話的內容,默默走過來,從牛皮紙袋裡面拿出一張張自己製作的傳單,遞給我們。仔細一看,上面寫的,正是希望政府可以正視土雞多元文化、補助雞農添購簡易屠宰設備等訴求。

我一看到內容,便跟他說,這個應該剛剛就拿給主委看呀。但這位雞農聽到我們這樣說,並沒有太大的反應,聊了一陣,他才默默的說,4月19號有一次到台北時,就已經拿給副主委還有一些官員看了。雞農們雖然不滿,卻又擔心著假如出來抗議,一來疫情緊繃,得不到消費者支持,二來更怕雞價因此受到影響。

雞價的波動,哪怕只是幾毛幾角,都牽動著雞農的神經。

若用一斤跌一塊錢來算,一隻雞平均5斤,一個養雞場,兩萬隻雞,就是十萬塊的損失。然而產地價格的漲跌,經過一長串供銷體系,鮮少反映在市場價格上,因此消費者對這背後的一切,難免無感。

記者會上,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和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一起對著鏡頭大啃雞肉。
記者會結束後幾天,我們前往新竹,拜訪在會場上發傳單給我們的雞農,新竹市養雞協會理事長蘇永勝。

蘇永勝的養雞場,距離新竹市區不到半小時車程,但卻完全獨立於城市的喧囂之外,被梯田和丘陵包圍。他飼養的「竹北仿土雞」,和彰化、雲林等地雞農普遍飼養的黑羽土雞、紅羽土雞不同,而是客家族群所喜愛的特色雞種,同時他也飼養「閹雞」。

閹雞是客家飲食文化重要的一環。早期因為物資匱乏、很難吃到肉,因此客家人利用公雞去勢後,會長得更大、更肥壯的特點,在家中飼養一小批閹雞,每逢節慶、結婚等重要慶典,才殺雞慶祝。

雖然經過幾十年時間,社會已經富足,但祖先留下來的味覺並沒有消失。許多家庭仍然保有飼養小批閹雞的習慣,他們會向雞農購買養到半成熟的「中雞」,繼續回家養,而蘇永勝的養雞場,不靠大盤收購,完全就靠著小批賣雞給零售家戶,也賣小部分的熟食,或者提供給餐飲業者。正因為客家族群的獨特飲食文化,支撐起蘇家養雞場,四萬隻竹北仿土雞的規模。

蘇永勝的父親,早在1970年代,就飼養了約500隻竹北仿土雞,供應給附近的農戶。一直到1990年左右, 才興建雞舍、開始逐漸擴大飼養規模,蘇永勝也在退休後,從原本兼職養雞,到目前全職經營養雞場。

他們有項獨家服務,就是提供消費者一個禮拜的保固期,如果買回家養的雞,在一個禮拜內就死掉,蘇家就會補上活雞給買家。但要提供這樣的保固,也並非容易的事情,除了要非常注意雞隻的飼養環境,不能任意帶入外界的病源,也要從小雞開始,擬訂完善的防疫計畫,讓雞從小就有強健的體質。正因為這項特殊的保固服務,讓蘇家的客源穩定增長,並擴大到今天的規模。

不過,目前農委會推動電宰的政策,卻沒有顧及到這些農戶,以及土雞市場的消費需求。雖然農委會表示,桃竹苗一帶已經有小型的電宰場,能夠應付像閹雞這類特色雞種的宰殺需求,不過蘇永勝指出,現宰雞是市場需要多少,才宰殺多少,電宰場能夠宰殺的量,卻是每天24小時都固定的。一旦遇到過年過節,宰殺速度來不及,就只能事先就殺好、冷凍起來。「政府的政策難道是要鼓勵消費者買冷凍雞、進口雞?」他不解的問。

但如果為了應付過年過節的消費高峰,廣設電宰場,又會讓電宰業者面臨平常日根本無雞可殺的窘境。事實上,不少雞農都私下透露,在上一波農委會推動設立中小型電宰場的過程中,許多已經投入數百萬、甚至上千萬的業者,就已經遇到產能不足以維持電宰場經營的狀況,也因此電宰公會不斷積極遊說政府盡速推動全面電宰,好分食宰殺土雞的這塊大餅。

蘇永勝坦承,以自己目前的經營規模,並非沒有能力設立一間小型電宰場,但他直言:「不是我有需要就去設一場,就算我有能力,其他的人怎麼辦?」

從2003年創立新竹市養雞協會到現在,蘇永勝接觸過許多像他這樣,靠著飼養竹北仿土雞,或者其他土雞雞種,賴以為生的個體戶雞農。讓他最印象深刻的是,有一位今年已經60幾歲,因為車禍而半身不遂的雞農,每天仍然坐著輪椅打理規模3、4千隻的養雞場,也靠著這番小事業,養活一家大小。

一旦政府全面推動電宰之後,像這樣受到衝擊,最終被迫離牧的養雞人家,馬上就會從自立自足的生活,變成社會問題。


小規模的養雞場,給水、給飼料都仍然靠人工,而非自動化設備,卻能夠更仔細的關照到每隻雞的成長狀況。圖為美濃一處放山雞場。


因著傳統市場禁宰活禽一事,這段時日以來,陸續走訪新竹、彰化再到高雄,每個養雞人家、每個殺雞小販的背後,都是一個家庭、一個奮鬥的故事,然而,這些來自基層的質疑,卻始終和官方的回應對不上焦。

想起在立法院的那場記者會,陳保基面對記者的提問,他說,媽媽帶著孩子到傳統市場,雞販就在那裡殺雞,這樣對小孩實在很不好。我只想問,難道把這一切藏起來,殺戮就不存在?我們就不需嚴肅的看待這些生命成為食物的過程?而這跟食品衛生的關係又是什麼?

政策的制定,不能只用台北、都市的觀點來看台灣,農業政策尤其不應該如此。反觀日本,為了保持食用地方特色雞種的文化,廣設三千多家屠宰場,其中二十幾家大型場,宰殺全國九成以上雞隻,剩下不到一成的雞,則分散於另外三千多家地方型屠宰場,大型企業和小規模、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農,顯然並不相斥,各有不同的消費族群。以日本和台灣的人口比例來看,目前台灣只有一百多家屠宰場,顯然數量不夠,也不夠分散。

政策上路不到一個月,市場買氣低迷、雞價一蹶不振,消費者不買雞肉,還有許多替代食材可以選擇,但這些以雞為業的人,卻走投無路,叫苦連天的雞農、攤販、盤商,正醞釀要在6月13日到台北抗議。殺雞,為何變得如此艱難?這是他們奔波北上,最想問政府的一件事。

分享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