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災難,你會想到什麼?傾倒的房屋、逃難的面孔、大水或者熊熊大火、刺耳的警報聲...也許瞬間腦海中就可以閃過無數個畫面。但當災難過後,仍然留在土地上的人,是怎麼繼續面對生活?若非親自與他們接觸,我們也許很難想像,也許很快遺忘。
日本導演園子溫的新作《希望之國》,正是一份日本後核災時代的筆記。
園子溫在11月10日出席金馬影展映後座談時表示,他為了寫作劇本,曾在福島進行了長達6個月的調查與訪問,他所活動的地點,幾乎都圍繞著20km的禁制區打轉,期間更曾經偷偷的進入禁制區內,實地觀察當地的景象之後,再找尋相似的場景進行拍攝。
這部作品雖然是劇情片,並以虛構的「長島縣」作為背景,但由於裡面的故事均是奠基於他六個月採訪的故事,因此園子溫表示,這部片也可以說是「這六個月以來福島實況的紀錄片」。
對於災難發生的當下,以及之後的慘狀,園子溫在片中並沒有著墨太多,他所「記錄」的,說的更貼切些,其實是面對核災時的「人性」。
強震發生、核電廠發生事故,政府過了一夜才宣布將核電廠外、20km半徑圈內的居民強制撤離。警察、自衛隊員卻只顧著粗暴拉起封鎖線,一邊告訴居民「我們不清楚目前的情況,但請你們馬上離開」。
封鎖線硬生生將小村子分成兩半,距離核電廠「20公里+1公尺」的小野一家人,雖然不用離開,但他們究竟該相信自己的家是安全還是危險?第一時間,小野洋一和泉子這對年輕夫妻,意見馬上產生了分歧,洋一認為,既然只要在圈外,就不用擔心,應該相信政府的做法,但泉子卻認為,整個村子的空氣是流通的、相同的,怎麼可能只差一公尺,就產生安全與危險之分?
當家就位在封鎖線旁邊,我們該不該離開?(圖片來源:金馬影展官方網站) |
片中虛構的長島縣大葉町,入口立了寫著「歡迎來到核電之城」的大看板。 (圖片來源:《希望之國》官方臉書) |
就在他們搬家後不久,泉子發現自己懷有身孕,卻在醫院聽到其他產婦說,自己過去明明不是住在禁制區附近,也很小心不吃來自災區的食物,母乳中卻仍然驗出銫。泉子開始感到驚慌,為了保護孩子,同時能順著洋一的意思,繼續住在這個離老家不遠的地方,她開始決定穿防護衣上街。
片中穿著防護衣上街的女主角。(圖片來源:金馬影展官方網站) |
是啊,在所有人無所不用其極,要忘記核災所帶來的威脅時(反正也看不到?〉,繼續過正常生活時,怎麼有人能夠忍受其中就是有一、兩個異議份子,還是不斷的在告訴他們「你其實生活在危險的環境中唷」這樣的行為?
這樣的橋段,血淋淋的反映出目前日本社會所面臨的極大問題。
園子溫表示,他在長達六個月的採訪中,看見了位在福島20km禁制區外,動彈不得的人們,如何掙扎的生活,也看到了許多福島的年輕夫妻,因為對核災的看法分歧,引發離婚潮;其中更有許多像小野泰彥這樣的老人,與其要他們離開居住長達4、50年的家園,他們寧可選擇與輻射汙染共存。
要強迫老人家搬離住了一輩子的家,對他們而言比核災還可怕。(圖片來源:金馬影展官方網站) |
仙台市郊的馬路旁,掛著「加油! 東北」的大布條。陳寧攝。 |
從東京開往東北的新幹線車身,也印著「日本加油,東北加油」的字樣。陳寧攝。 |
也許正是嗅到了這股氣息,園子溫決定在核能議題已不受主流媒體關注的此刻,仍選擇拍攝這樣的題材,藉此讓日本社會,重新開始思考這件事。
「只有處在絕望之中的人,才會想要尋求希望」,這是園子溫為《希望之國》這部作品所下的註解。
儘管片中呈現的盡是日本核災後,人們所遭遇的生離死別與絕望處境,在片尾,螢幕上打出巨大「希望の國」字樣時,我一度認為,這個片名根本是反諷。但在聽見園子溫說了這句話後,我才感受到,導演對這片受傷的土地,仍然充滿溫柔的關懷,透過鏡頭,也許他想告訴大家的是,唯有面對絕望、改變現狀,而不是逃避絕望,才有機會突破難關,到達希望的國度。
(註)據座談會當天的主持人聞天祥老師表示,《希望之國》近期內將會上院線放映。
《希望之國》預告片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